云南省工业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具有多方面的价值。2023年12月,云南出台了首个保护办法《云南省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旨在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推动工业旅游项目的发展。目前,云南拥有六处国家工业遗产,包括昆明钢铁厂、石龙坝水电站等。易门铜矿作为其中之一,位于绿汁镇,自清朝以来就是重要的铜矿区,经历了多次变迁和发展,最终在2020年被列为国家工业遗产。如今的易门铜矿成为了老一辈人寻找青春记忆的地方,同时通过建立滇铜历史文化展示馆等方式,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的工业历史和文化。

编者按

工业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见证,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知识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

 

2023年12月,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和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印发了《云南省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省第一个有关工业遗产的保护办法,其中提到了支持利用云南省工业遗产资源,开发工业旅游项目。

 

截至目前,云南已拥有六处国家工业遗产,分别是:昆明钢铁厂、石龙坝水电站、临沧凤庆茶厂老厂区、昆明市西山区国营第二九八厂旧址、易门铜矿以及曲靖昆明电波观测站110雷达。

 

接下来,让我们走近云南这些工业遗产,感受曾经的工业文化,重温劳动者的精神与智慧,领略底蕴深厚的工业文明。

绿汁镇全景。罗菁 摄

  从玉溪市易门县出发,沿着国道G357一路向西行驶,约一个小时就到了易门矿务局的所在地——绿汁镇。

  绿汁镇因坐落在绿汁河旁边而得名。河水在绿汁镇境内自北向南穿行,沿岸峭壁林立,这是横断山脉典型的地理特征。现在的绿汁镇已经不复之前熙熙攘攘的模样,安静的小镇让人一下子平静下来。而在70年前,大批能人志士曾响应祖国建设的号召,来到大山深处的绿汁镇,参与到易门铜矿的建设中。

  这个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小镇,自古以来就是云南古铜矿区之一。但由于易门矿区分散,交通不便,办厂情况一直不稳定。直到清政府直接派专人办厂或由地方知府兼带办厂后,情况才有所好转。大量的铜矿原料通过绿汁江水随波而下,在香树坡渡口登岸,再通过马帮运输到昆明,易门继东川后成为国家铸币的又一铜原料产地。

全员探矿。玉溪钢铁公司 供图

  民国时期,易门铜矿由私人承办。1938年,民国政府滇北矿务局兼管此地,形成官商合办,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对易门矿区进行大面积勘探,将矿区划分为若干厂区,同时记载了各矿区的岩层结构、矿脉走向、成矿原因年代及矿石样类等。但经历战争后,易门铜矿矿区的生产又陷入了谷底,破败不堪。 

  为了解决国家铜原料的问题、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1952年底,国家重工业部决定成立易门铜矿,开始探矿。1958年,易门铜矿由地质勘探转入基本建设,其开采达到了空前的规模。1958年改名为易门矿务局。1960年5月,三家厂、凤山矿和木奔选厂第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开始使用机械化开采铜矿。

绿汁电影院。罗菁 摄

  工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城镇的繁荣和服务业的发展,绿汁镇作为几个矿区的中心地区和易门矿务局行政事务所在地承担了服务业的重任,高峰时期这里的人口超过三万人,有医院、学校、歌舞厅、电影院等配套生活设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伴随着铜矿资源的逐年枯竭,一代代建设者、生产者先后离去,留下大量苏式厂房、住宅、桥梁以及“筒子楼”式职工住房等生产生活设施,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伫立着,仿佛凝固的历史,生动存留下新中国重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点滴记忆。

  从1999年开始,易门铜矿开始精干主业,分流辅业。2003年至2005年改制成立玉溪矿业有限公司,结束50余年工厂制企业模式。2018年,玉溪矿业公司将之前的“三供一业”分离交由市政工程完成,并将位于绿汁镇的苏联专家楼、木奔选厂、三家厂吊桥等核心物项较为完整地交给地方政府,完成其在新时代的使命,2020年正式成为国家工业遗产。

木奔大桥。罗菁 摄

  如今的易门铜矿,已经成为吸引了许许多多老一辈的铜矿人来寻找的“青春记忆”。一幢幢老旧的红砖房,有年代感的工人俱乐部、电影院和新华书店向人们展示着激情年代的独有情怀。2021年,绿汁镇还利用专家楼打造了滇铜历史文化展示馆,易门铜矿相关史料、图片、实物等在展示馆得以呈现,旨在通过滇铜历史文化展示馆的打造,让来这里寻根的人有一个可以激发他们联想到当年生活工作场景的地方,也让新来的人对这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云南网记者 彭锡 通讯员 罗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