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沧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通过学校教育与社区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保护。大梁子完小开设了非遗课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通过老党员和非遗传承人的支持,将非遗技艺培训融入教学中。布朗族的蜂桶鼓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学校中传播,也在社区中得到广泛传承。大文乡还推行“老传小”的模式,依托学校和非遗传承人资源,开展进校园活动,帮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此外,户那村通过“党员挂联”机制,组建非遗传承先锋队伍,保护和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葫芦笙舞。双江县探索“党建引领+非遗传承”新模式,积极开展相关活动,提升青少年的文化品位与艺术素质,使非遗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焕发新生。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临沧双江:文化传承让非遗“活”起来

“嘣咚……嘭嚓……锵切……”随着明快热烈的阵阵鼓镲声,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大文乡大梁子完小的孩子们跟随老师的步伐,抬腿、弓身、击鼓、起舞,青春的气息与古老的旋律相互交融。

“非遗课程的开设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大梁子完小校长郑华旺说,通过争取村里的老党员和非遗传承人支持,非遗传承课已经成为大梁子小学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每年都要统一开展5次以上的布朗族蜂桶鼓舞技艺培训。

大梁子村老党员罕学明是布朗族蜂桶鼓舞传承人,每次大梁子完小开展布朗族蜂桶鼓舞技艺培训他都参加。罕学明介绍,蜂桶鼓是布朗族最古老的打击乐器,过去,按照老规矩,男的打鼓、女的跳舞,现在各民族大融合,吸收借鉴了傣族的象脚鼓、铓、镲,与蜂桶鼓融为一体合奏,形成了男男女女都可以打跳的“跳鼓”,整个舞蹈场面壮观,姿态优美,显现出很强的感染力。目前,双江布朗族蜂桶鼓舞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进一步传承和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文乡将“老传小”作为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舞台,依托学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源,以村党支部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老党员、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帮带活动,帮助各村完小抓好“一校一特、一校一品”非遗传承工作,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形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

户那村是大文乡的一个拉祜族聚居村。为传承和保护好双江拉祜族的葫芦笙舞(七十二路打歌)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村推行“党员挂联”机制,组建非遗传承先锋队伍,把拉祜族的葫芦笙舞技艺高超的党员纳为成员,分批次进入小学开展拉祜族的葫芦笙舞技艺培训,营造良好的非遗传承氛围。

近年来,双江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非遗传承”新模式,依托辖区内的各学校,采取党支部引领、老党员带头、广大师生参与的方式,积极开展“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技艺”系列活动,让青少年零距离地深入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激发青少年了解非遗、传承非遗的兴趣,逐步提升青少年的文化品位与艺术素质,让非遗通过保护传承“活”起来。(通讯员 李荣杏 邓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