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芯” 云岭“薯”光无限好
2024年5月30日标志着首个“国际马铃薯日”,聚焦了全球对马铃薯多样性资源的重视。云南农业大学的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华春,作为省内著名的马铃薯专家,致力于马铃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他带领团队利用云南适宜种植马铃薯的生态优势,选育出多个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如“滇薯1428”和“滇彩薯103”,显著提升了产量和经济效益。
郭华春团队不仅在育种上取得成就,还推动了栽培技术的革新,如覆膜栽培和大垄双行种植,极大提高了商品薯率和亩产值。此外,团队构建了冬季马铃薯优质高效技术体系,减少了农药用量,促进了生态保护,并实现了显著的农民增收效果。
郭华春本人因其在马铃薯科技领域的贡献获得了多项荣誉,但他始终保持低调和敬业的态度。他的工作不仅限于科研,还包括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深受农民的爱戴和尊敬。郭华春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为云南乃至全国的马铃薯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科技强“芯” 云岭“薯”光无限好
2024年5月30日是首个“国际马铃薯日”。这一天,众多目光聚焦于世界第三大主粮马铃薯,共论“以多样性资源托起未来希望”。与短暂而热烈的庆祝活动不同的是,有许多科技工作者,将自己的一生默默奉献给了马铃薯,郭华春便是其中之一。
郭华春是谁?他是云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我省著名马铃薯专家。
“我们早上吃土豆,中午吃马铃薯,晚上吃洋芋。”云南人一句极具调侃意味的介绍,道出了马铃薯在云南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全省第三大粮食作物,名副其实的“粮钱”双增特色作物。
5月22日,前来参加马铃薯多样性洱海论坛的全国马铃薯科技“大腕”实地观摩郭华春团队的马铃薯新品种示范基地后予以高度评价,并成立专家组对团队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种“滇薯1428”“滇彩薯103”进行了现场测产。经测产,黄皮黄肉,适合云南冬作、早春作的“滇薯1428”亩产4246千克,商品薯率97.63%,亩产值6248元;紫皮紫肉,适合榨汁、炸片的“滇彩薯103”亩产4303千克,商品薯率98.11%,亩产值10619元。这两个品种长势好、产量高、效益显著。
不仅仅是“滇薯1428”“滇彩薯103”,还有“滇薯1208”“滇薯23”“滇薯14023”“滇薯47”“滇彩薯101”“滇彩薯102”等诸多品种,均是郭华春带领其团队,利用云南周年适宜生产马铃薯的生态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分子手段、品质指标、绿色高效”育种策略选育出来的马铃薯新品种(系)。截至目前,团队在昆明、大理、双江、建水建立了春作、早春作、冬作、秋作周年循环育种体系,每年配制杂交组合50-100个,播种实生薯2-3万粒,筛选优良株系1000多个,高代品系100余个,累计选育并登记或审定优质高产薯类作物新品种20个。其中,团队引进并审定的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占云南马铃薯全年播种面积的20%以上,为云南第一大主栽品种,每年为薯农增收超10亿元;自主选育的“滇薯23”“滇薯47”入选云南省农业主导品种;在鲁甸县新街镇种植的“滇薯47”“滇薯1418”在2023年10月21日的测产验收中实现 “双过万”(即亩产量超过1万斤、亩产值超过1万元),充分体现了种业“芯片”增产增收的强劲实力。
潜心育“技” 马铃薯蝶变“致富薯”
“以前我们种马铃薯不盖膜,天干的时候苗长得不好甚至长不出来,自从专家教会了我们用覆膜栽培来保水保肥,产量就上去了。”“早些年是打塘种,每亩种的株数少,现在听专家的话改成大垄双行种植,每亩可以种到4500到5000株,产量高不说,商品薯率也提高了。”在临沧市双江县,郭华春是农技部门和薯农最信服的马铃薯专家。从2012年起,他就多次到双江指导当地马铃薯生产,并于2016年建立了专家工作站,以“工作站+农技推广中心+合作社+薯农”模式,推动了当地马铃薯产业量质齐升。“我们就跟着郭老师种马铃薯了,郭老师说咋干我们就咋干!”双江县允俸村忙孝马铃薯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俸光兵告诉记者,合作社依托专家工作站,带动周边乡镇发展马铃薯3800多亩,通过大垄双行高墒密植栽培、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的应用,2023年平均亩产3吨以上,平均亩产值约8000元,种马铃薯的农户都增产增收了。
在大理市东门村,郭华春团队示范推广“云南省早春马铃薯黑膜全覆盖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获得成功。该技术具有保湿节水、增温防霜、抑制杂草、提高肥效和减少绿头薯的作用,增产效果明显,且因用有机肥、生物菌肥替代化肥,促进了洱海生态保护,入选云南省农业主推技术。
这些,仅只是郭华春团队根据云南各地区生境气候特点,开展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构建良种良法配套的生产体系,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产的缩影。
令人自豪的还有,团队通过10余年攻关,构建了冬季马铃薯优质高效技术体系,建成我国最大的冬季马铃薯产区,创造我国冬马铃薯最高亩产,大幅度减少农药用量,技术成果在全省累计推广1130余万亩,促进农民增收228余亿元,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技术成果荣获2019年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多年来,在国家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专家基层工作站、科技小院等项目支持下,郭华春团队以创新精神、务实行动,致力于田野山间“种”科技,把沾满泥土的马铃薯变成了助农增收的“致富薯”。
初心不改 学农爱农更为农
因在马铃薯科技领域的突出成就,郭华春获得了很多重量级的荣誉:云岭学者、云南省突出贡献优秀技术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教学名师等。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全国都颇具影响力、本可躺在“功劳簿”上享清闲的马铃薯专家,却始终敬业、低调、没有架子,辛勤耕耘在马铃薯科技一线,纵使奔波劳碌也甘之如饴。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在他看来,荣誉和奖项只是次要的,农民通过种马铃薯增收了,才是最让人高兴的事。
从滇中的昆明、楚雄,到滇东北的曲靖、昭通,滇西的大理、临沧,再到滇南的红河、普洱,郭华春无数次踏进云南马铃薯产区。对于他而言,马铃薯就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早已和生命相生共融。每到一处,不顾头顶烈日灼灼、田间灰尘扑面,他一头扎进薯田里,认真察看、记录,和当地农技人员、农民交谈,了解情况,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出解决办法。他手脚麻利,从土里拎出一串土豆的速度,比他的博士生们都要快。
从1984年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云南农业大学工作,到赴日本鹿儿岛大学读博,再到学成返校工作至今,郭华春和马铃薯结缘40载,自始至终做的一件事就是支撑产业、服务薯农,他也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土豆教授”。
为马铃薯倾尽一生心血的郭华春在农村的受欢迎程度令人咋舌。寻甸、双江、鲁甸、建水等地的合作社和公司里,都挂着他工作的照片。郭华春名家工作室、郭华春专家基层工作站等先后落地马铃薯重要产区。收土豆的季节,他和农民朋友们同吃、同劳动,随意开着玩笑,熟悉得如同一家人。他领衔的云南农业大学薯类作物生理生态与种质创新团队,秉持着“育小薯济苍生,栽大木柱长天”的宗旨,在薯类作物种质资源评价与种质创新、薯类作物生理生态与高效栽培、薯类作物特殊营养组分与相关基因挖掘等方面取得累累硕果,荣获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业丰收奖贡献奖、云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励10余项,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薯类作物研究专业单位,成果惠及云岭千万薯农。团队科教融合,迄今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130余名,本科生300余名,为省内外各薯类研究单位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心有所“薯”,久久为功。云南800余万亩马铃薯天地广阔、潜力无限,推进马铃薯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为云岭千万薯农增收注入科技动力,郭华春及其团队奋楫前行,创新步伐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