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窑村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制陶历史的传统古村落,也是一个集原料、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作坊”。碗窑村通过创新乡村人才培育机制,探索“文旅+”的多元发展路径,在乡村振兴中把泥巴“玩”出了新花样,实现了从乡村手艺到指尖经济的蜕变。近年来,碗窑村以土陶文化为依托,深化乡村风物和文化创意融合,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引技入村为传统产业发展增内力、引企入村为产业转型升级供实力、引资入村为产业发展添动力、引才入村为产业发展聚合力的工作措施,形成集“寻陶趣、游陶馆、赏陶景、购陶品”为一体的旅游全产业链。
原标题:临沧临翔:“文旅+”让碗窑村美丽“窑”变
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制陶历史的传统古村落,也是一个集原料、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作坊”。碗窑村通过创新乡村人才培育机制,探索“文旅+”的多元发展路径,在乡村振兴中把泥巴“玩”出了新花样,实现了从乡村手艺到指尖经济的蜕变,绘就了“村美、人和、共富”的新画卷。
“这一款杯子的杯型,是我们2018年到浙江金华大学培训学习后带回来的,外面的杯形大多数是瓷,我们当地的是陶,陶和瓷烧法不同,最关键的是要注意它的杯形定型那一道工序,定型之后才能上釉。”晨曦微露,62岁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邓安康师傅家早已忙活开来,村里的几位制陶人正端起一款新烧制的豹花纹茶杯,兴致盎然地讨论着釉水、绘画、造型等新改良的工艺。
“以前做些坛坛罐罐,通过出去参观学习,大家的制陶技艺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更好了,价格也提高了,收入越来越多,家家都过上了小康生活。”邓安康感慨。
这几年,邓师傅和村里的制陶人经常到全国各地考察学习,通过不断摸索,当地的制陶技艺也从粗放型向精美型转变。而景德镇陶瓷技艺师傅也会不间断上门培训学员,人才和技术引进为提升制陶技艺注入了活力。
刘华春就是邓安康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之一,从临翔区户有村嫁入碗窑村后,这个能干的“外来媳妇”成长为一个制陶工艺精湛并屡屡获奖的手艺人。作为华陶吧的主理人,刘华春在家门口就实现了乐陶陶的美好生活。“现在收入还算可以,一年四五万元。下步打算继续做陶,在现在的基础上做得更加精致、更加美观。”刘华春对未来充满信心。
碗窑村在乡村振兴中,以土陶文化为依托,深化乡村风物和文化创意融合,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引技入村为传统产业发展增内力、引企入村为产业转型升级供实力、引资入村为产业发展添动力、引才入村为产业发展聚合力的工作措施,形成集“寻陶趣、游陶馆、赏陶景、购陶品”为一体的旅游全产业链。
博尚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陈智钰介绍,碗窑村坚持以陶破局,不断育陶人、展陶艺、兴陶旅,推动一、二、三产业不断取得新成效,2023年,全村土陶收入突破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近3000元。(胡荣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