耈街乡位于中国云南省昌宁县东北部,是一个彝族苗族自治县。这里历史悠久,公路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从1933年设县开始,耈街经历了多次公路建设和改造,如今已经实现了全乡村村通公路。近年来,随着永平至昌宁、弥渡至昌宁两条高速公路的规划和实施,耈街乡迎来了更加美好的未来。在产业发展、民族团结和生态宜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原标题:耈街:筑路史上书写龙马精神(记忆保山)
二级公路 耈街乡供图
茶马古道 耈街乡供图
澜沧江大桥 耈街乡供图
澜沧江古链子桥 耈街乡供图
只要不忙,耈街乡耈街社区老街子村小组史彦梅总喜欢在公路边看来来往往的车。“我们耈街人,到我们这一代,都还记得不通公路的历史,也记得许多与公路相关的故事,对公路有很深的感情。可以说,通过路的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变化的脉络,感受到流淌在我们耈街人血液里的龙马精神。”
的确,公路建设与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是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连接县城、乡镇、建制村及农林牧副渔生产基地、资源开发区、学校、集贸市场等农村交通集散点。公路的变迁既促进了耈街发展,促进了耈街的对外交流,更见证了耈街这片土地的发展变迁。
耈街于1933年设置昌宁县时开始隶属昌宁,时称龙马乡,隶昌宁县第二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设伏龙镇、金马乡,隶昌宁县第五区;民国29年(1940年)改称龙马乡。1950年初,永平匪首侯茂祺踞打平一带设“亦龙县”;同年8月,人民解放军荡平土匪后改设新盟镇,属第五区,隶昌宁县。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团山公社(又称荣新公社);1962年改称耈街区;1969年改称“五一六”公社,辖珠街、耈街、新厂三区地;1980年改称耈街公社;1983年设立耈街区;1988年2月撤区设乡,同年4月成立耈街彝族苗族乡至今。
耈街彝族苗族乡位于昌宁县东北部,东与珠街乡接壤,南与凤庆县诗礼乡山水相连,西与漭水镇隔澜沧江相望,北与永平县水泄彝族乡毗邻。地处三州市五县结合部,是保山、大理、临沧三州市相互往来的交通要塞。由于澜沧江流经的昌宁境内高山耸立、峡谷横亘,江水无情地将昌宁的山水划为江东和江西两个部分,耈街彝族苗族乡划为了江东。
路,一直与耈街人相依相伴,又一直是耈街人的梦想。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很久以前到20世纪中后期的历史延续中,澜沧江古道一直是耈街与外界联通的通道,在那个许多地方都不通公路的年代,耈街其实地处交通要道。古道从右甸古城出发,渡澜沧江,东去大理、巍山和昆明,耈街就成了一处驿站。这条以马帮运输为主的民间商贸通道,是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时耈街到昌宁、下关、蒙化(巍山)、顺宁(凤庆鲁史)等地人挑马驮运货,来来回回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所以那个时候的耈街都是空六天赶一天街的,也就是每逢星期天赶街。有些商客总要把头街天卖不完的货物寄存在临街的老乡家里,在第二街的头天晚上又挑着新添的货物远道而来、风尘仆仆,背上一层又一层的咸汗锅巴,尽管辛苦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快乐和充实……”生活在耈街乡耈街社区老街子村小组并喜欢文学创作的张晓娟在《故事里的老耈街》一文中写道。从文字中可以感受到当时热闹的街市,解放初期,耈街的手工业者发展到了13户,自由职业者6户,小商27户,小贩7户。
虽然一直有古道,但因受澜沧江天堑的制约,路一直未兴,有一条好走的路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始终是耈街人的梦想。据资料记载,早在明正统三年(1439年),广邑州(右甸)部分商贾就有过在澜沧江东岸开辟一条茶马古道的设想,但由于大江一隔西东,巨商富甲的马帮到了澜沧江西岸,只能望江兴叹。民国3年(1914年),顺宁县以募捐、筹银等方式,历经两年的时间,在澜沧江猴头岩上用人工锻造了几十吨重21根大型铁链,并铺上木板,在成百上千个人力的牵引下横空出世了,终于建成这座大型铁链桥。铁链桥最初叫“天恩桥”,后来易名为“安澜桥”。“安澜桥”的建成,不仅让群众结束了竹筏摆渡的历史,还打开了昌宁开放、通衢的大门,成就了昌宁沟通世界,连接未来的梦想。从此,这座铁索桥将澜沧江两岸紧紧联系在一起,耈街人在路的梦想上终于迈出了一大步。
路,耈街人一直在努力,但历程却别样艰辛。
1958年,昌宁至耈街公路动工开挖,开始了长达19年的公路建设历程。1958年9月下旬,全县上马一万余人,提出了“奋战十昼夜,挖通漭水至大丫口公路,回家欢度国庆节”的口号。苦战十昼夜后,挖出了一条断断续续的大路。1965年,耈街、新街、漭水3个区上马10天修理江边路段,同时新开挖了岔河至耈街的毛路。1967年12月,以上3个区又上马40天,耈街区新开挖耈街至永平四季利河公路共计10公里;新街、漭水两个区新开挖澜沧江边至岔河公路,同时维修岔河至大丫口一段。1970年,耈街区及岔河铁厂组织劳动力,对四季利河至岔河段进行修理,岔河铁厂将35匹马力拖拉机经永平开进了耈街;1973年5月30日,汽车由永平通到耈街,四季利河至岔河一段正式通车。1972年,更改漭水至澜沧江边公路线;1974年冬季,漭水、新厂、耈街、珠街四个公社组织大批劳动力突击上马40天,挖通了漭水至白沙水公路12公里;1975年冬季,以上4个公社又组织劳动力挖通漭水至沧江边全段公路;1976年初,漭水至澜沧江边开始通车。历经19年,先后开挖8次,澜沧江两头皆可通车,耈街人的交通梦终于有了发动机的声音。
“耈街乡、珠街乡在那个年代统称‘五区’。澜沧江两边公路动员全县民工开通了毛路,但由于澜沧江大桥没有建设,公路上没有机动车,货物只能靠骡马驮运,进出县城人只能走路。记得在林间小路边,到处可以看到马帮和行人歇脚的地方,有火塘、简易木棍偏凑的床,3个石头支起的灶台。偶尔听到远处传来赶马人敲打的铜锣声,遇上赶马人心情舒畅的时候,还会有一段赶马调送入耳。”今年53岁的耈街乡人民政府干部刘添水回忆道,1981年4月1日,昌宁澜沧江大桥正式交付使用通车,至此,昌宁县城至耈街公路全线贯通。刘添水接着说道“澜沧江大桥通车典礼那是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桥两端扎有青棚对联,四面八方的群众带上饭食赶到澜沧江大桥,等待车队到来的时刻,车队还没有到桥边就听到高音喇叭的音乐,车队到桥面的那一刻很多人都十分激动,是第一次看到‘解放牌汽车’,听说还有人抱了青草去喂汽车。”
1987年底,驾驶员李增方开来了耈街第一辆“客车”,是解放牌货车改装的,货车棚钢顶拉了一块篷布,货箱内支了几张铁架木条的凳子,耈街人都叫它“大棚车”,3.40元的车票跑了好几年,早上8点从耈街出发,下午2点到达昌宁县城。后来耈街、珠街人民总算坐上了客车,但由于路况差一天发一个单边,一天只有一趟客车,坐车的人十分多,从耈街到昌宁县城72公里的路程需要坐4个半小时的车。
路,耈街人一直在为之努力,也一直在为之振奋。
随着社会发展,20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耈街乡掀起了开挖公路的高潮。1992年,开通打平至阿水村公路18公里。1993年,开通水炉至团山公路8公里。1994年,开通大丫口到平村至新厂公路14公里。1995年12月,开通团山至凤庆诗礼公路72公里。1996年12月,开挖打平至土皮公路13公里。1998年6月,栗木村公路开通。至此,全乡村村通了公路。2001年,金马、打平、水炉三个村公路实现“社社通”。
一个又一个好消息让耈街人为之振奋。2006年6月24日,澜沧江畔再次传来澜沧江新大桥开工典礼的炮声。2009年8月,一座气势宏伟的亚洲第二高桥新澜沧江大桥在这里崛起,大桥全长542米,大桥主墩两个,高115米,桥面宽12.5米,这座大桥的建成,再一次成为人类造桥史上的壮举。
2004年12月,昌宁县城至耈街四季利河开始建设三级路,2009年10月通车,2009年12月改建二级路,于2011年7月正式通车。耈街乡现有农村公路436条835.96公里。
“改革开放,城市到乡村、街与街、村与村、寨与寨都通了公路有了车辆。山里山外都有了山货交易,经济飞速发展,有一年老街最会节俭的吴家老婶一袋核桃卖了500元钱,老婶激动得哭了,大半生压根就没有见过那么多的钱。从此,女人再也不用数着分票过日子,不用蘸着香油炒菜了。”张晓娟说道,“日子滑过,岁月留痕。如今,我开车回娘家宽敞的水泥路直接到我家门口,弟弟妹妹、小侄女们不出家门,就能吃上生长在千里之外的新鲜水果,日常生活里用到的锅碗瓢盆都是弟媳妇们网购通过物流送到家门口的,我那70多岁的老父亲还能刷微信与儿女们聊视频,时代辉煌坎坷的进步更替感觉就在瞬息之间。我们这一代人真真切切的等到了好日子好时代!”
永平至昌宁、弥渡至昌宁两条高速公路先后规划并逐步开始实施,让每一个耈街人都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未来。近年来,耈街乡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立足自然资源、民族文化优势,紧抓两条高速公路过境机遇,聚焦打造“云南优质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滇西优质泡核桃生产加工基地、澜沧江流域区域商贸次中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四个定位,系统谋、积极争、勇敢闯、务实干,在产业发展兴乡上开新路,在民族团结强乡上抢新机,在生态宜居新乡上创新绩,让乡村振兴既有速度更有质量,让乡村面貌既有风度更有质地,让民生福祉既有温度更有质感。2023年底,耈街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62亿元,同比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70元,同比增长9%;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55.75万元,同比增长6.22%;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36.4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各项经济指标稳中有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望历史,耈街人民奋力拼搏,发展迅速。展望明天,耈街人民坚定有力,未来可期。耈街乡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始终保持奋斗之志、奋发之力、奋进之势,以龙马精神,奋力建设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大美耈街”。(孙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