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沪滇协作是一项双向赋能的合作,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据上海市援滇干部组的介绍,沪滇协作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关键路径,坚持优势互补,强化产业协作,推动产销对接,延伸骨干产业链,多措并举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沪滇产业协作新格局,铺就云南产业发展“富裕之路”。
在丽江市玉龙县玉湖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中,沪滇两地正积极探索“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产品”“上海总部+云南基地”等产业协作新模式。
原标题: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 沪滇协作双向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沪滇协作推进丽江市玉龙县玉湖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均资料照片)
上海医疗团队在彝良县推进远程医疗建设。
上海“组团式”帮扶马关一中教师团队合影。
彝绣产业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和沪滇协作文化帮扶的楚雄样本。
磨憨口岸临港建设项目效果图。
山有所呼,海有所应。自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对口帮扶云南起,沪滇两地已携手并肩走过28个春秋。一批又一批上海援滇干部人才奋战在红土地上,发扬“要做一滴水融入,不做一滴油漂浮”的工作态度,发挥“前方一群人,后方一座城”的工作方式,最终实现“一次援滇行,一生云南情”的工作情怀。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随着2021年沪滇结对关系扩展为云南全省,双方协作路子越走越宽:在创新产业合作、优化劳务协作、深化消费帮扶、促进区域协作、强化“组团式”帮扶服务的同时,两地签署深化开放协同支持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框架协议,把云南的沿边开放优势与上海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结合起来,在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深化沪滇协作和开放协同。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仍需协同推进。上海市援滇干部联络组组长、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边慧夏表示,上海援滇将继续以六个“一”为主线,扎实做好防止返贫、双向赋能、整合聚焦、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聚焦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集中更多资源力量支持脱贫群众增收、脱贫区域发展,长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力拓展协作领域,推动提升园区共建、加快引进优质项目、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真正实现从帮扶到协作,从“输血”到“造血”的实质性转变。
创新机制,促农增收
筑牢防返贫底线
“搬出大山天地宽,幸福家园卯家湾。”在昭通市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搬迁安置区,醒目的红色标语在阳光照耀下更显温暖与明亮。
阮金护和老伴在安置区附近的香葱基地务工,每月拔葱可以增加收入2000—3000元,“儿子常年在外务工。基地离家近,工作也轻松,不限年龄,生活费足够了。”
卯家湾承接周边5县9100户39106名易地搬迁群众,是全国最大的跨县建档立卡户搬迁安置区。为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沪滇协作狠抓产业就业稳增收,先后建成了核桃产业深加工、花椒保鲜加工、中式糕点车间等多个产业项目,助力易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除了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沪滇共推青年劳动力走出大山、反哺大山,2020年至2023年,春秋航空和上海开放大学航空运输学院联合招收了5期“红河蓝天筑梦计划”空乘定制班学员。截至目前红河州绿春县共40余名学员奔赴上海,圆梦蓝天,实现“一人就业、全家高质量脱贫”。
随着协作内涵不断深化,云南乡村进一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联农带农措施,“造血”能力和增收后劲不断增强。
保山市昌宁县遐迩茶厂车间通过“辐射产业+吸纳劳动力+租赁厂房”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和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普洱市镇沅县成立村集体经济联合发展公司,积极探索重大项目村联公司运营模式,逐步形成全县范围村集体资产管理平台;大理州宾川县通过“统一农资采购、生产加工、技术标准、品牌包装、产品销售”的“五统一”,探索“五统一+二次返利”联农带农模式让农民变成社民,社民“抱团”发展……
产得出,还要卖得旺。云南立足资源禀赋,拓展消费协作空间,推动生产端与上海大市场、大平台、大流通的全面对接。写好“土特产”文章,丰富上海市民“菜篮子”“饭桌子”的同时,鼓起云南农户的“钱袋子”。2023年上海采购、帮助销售云南农副产品达91.96亿元。
在这些创新机制带动下,沪滇积极培育特色品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了特色产业振兴。
“彝绣是小时候妈妈绣在衣服上明艳的花朵,是长大后一家人赖以生活的手艺。”楚雄州牟定县青年彝族刺绣创新协会会长金瑞瑞说。沪滇两地积极打造“楚雄彝绣”文化品牌,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推动彝绣在上海、纽约、米兰时装周等世界时尚舞台掀起“最炫民族风”,使彝绣产业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和沪滇协作文化帮扶的楚雄样本。
通过“急、难、愁、盼”重点领域帮扶政策措施的连续性、稳定性,上海与当地携手建立起防返贫的长效机制,探索出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园区共建,产业协作
推进双向赋能
几天前,经石龙路去往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企业主李为然感叹:“这里变化真大啊!”时间往回倒几年,这条路沿途可谓一马平川。如今,宽敞的公路、林立的高楼、翠绿的植物点缀其间,“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几个字赫然醒目。
2021年年底,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共建协议签署。该园区坚持市场化运作,采用“重资产投入”与“轻资产运营”相分离的合作模式,即由昆明经投集团负责拿地建设,实现“重资产投入”。临港集团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人才输出”,与昆明经投集团成立合资运营公司,负责项目规划设计、招商引资、运营管理等全生命周期运营。
随着2022年5月昆明正式托管磨憨镇,双方在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沿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形成联动合力,共建磨憨国际口岸城市。以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为支点,从上海到昆明再到磨憨,打通了一条链接中国中西部至南亚东南亚门户的3000多公里产业协作之路。
一季度,49.8万余人次从磨憨口岸出入境,同比增长51.8%。其中,外国籍人员29万余人次,同比增长227%,
目前,临港集团已与昆明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立“两中心一高地”,即在磨憨口岸综合服务区设立跨境综合服务中心,在磨憨火车站区域建立跨境综合物流中心,在南坡产能合作发展区及拓展区建设跨境综合产能高地,促进沪滇之间和沿边开放地区的产业承接,推动沪滇产业项目深度合作。
推动产业梯度有序转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项关键任务。共建园区则为产业振兴提供了载体和平台。2023年,沪滇共建产业园区90个,援建、改造提升帮扶车间219个,通过沪滇协作机制当年引导落地企业408个,到位投资167.58亿元。
宝山区和曲靖市师宗县秉持协作共赢发展的理念,助力师宗园区建设借鉴东部园区建设先进经验,推动以投带引,撬动优质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参与项目建设,实现共建产业园区发展和国有资本保值双赢。在青浦区的助力下,德宏州盈江县招引国内轻纺龙头企业上海中昊针织落地盈江产业园发展,通过企业间的口口相传,更多轻纺企业入驻盈江,并逐步形成纺纱、织造、印染、织袜、成衣为一体的服装轻纺全产业链……共建园区为产业振兴提供了载体和平台。
下一步,沪滇将持续探索“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产品”“上海总部+云南基地”的“4个+”协作新模式,持续深化“1+16+N”产业示范园区共建体系,加强东西部产业联动,产业链双向融合,引导资金、技术、产业有序转移,更大程度地推动资源要素流动。
社会参与,和美示范
落实整合聚焦
当前,沪滇携手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东西部协作正“提速扩面”,开展社会组织助力沪滇帮扶“163百万公益专项行动”,2023年动员社会力量捐赠款物4.71亿元,覆盖扶困、助医、助学、助残、饮水安全等领域,形成政府支援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丽江市永胜县“青少年发展中心”项目中,通过外引内培、专兼结合的方式,从外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对内充分挖掘社区志愿者力量,聚焦分类、精准落地,为留守儿童定制情感陪伴、心理疏导、课业辅导、健康卫生等服务,着力构建儿童友好社区服务圈;此外,通过社会组织协调整合基金会、爱心企业、个人等社会各界慈善资源,有效缓解了家庭生活压力。
“一老一小”,牵动千万家庭,是家事,更是民生大事。
在怒江州福贡县石月亮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时常跟着社工们唱歌。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易地搬迁后的部分老人难以适应新生活,当地采取“浦东携手兴乡村资金+专业社工机构+社区志愿者力量”方式建立“沪滇协作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针对儿童、老人、残疾人开展适应性服务,截至目前已有万余人次受益。
资金要整合,项目则要聚焦。
平坦宽阔的村路两旁,鲜花绽放、绿树环绕……在沪滇协作资金的支持下,临沧市凤庆县大寺乡打造“绿野迷踪·情人谷”茶旅融合项目,建设“沪滇情”主题景观、“茶园迷宫”主题园、“星空帐篷”体验区、果茶采摘体验区、健康生活体验区和绿色生态茶叶制作体验中心,“村庄长在森林里、农户家里有花园”的美丽景象映入眼帘。位于玉龙雪山南麓的丽江市玉龙县玉湖村,按照“沪滇协作四步走”的路线,内强自身、外引助力,深耕“农旅融合”,探索实践出一条“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农民变股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宜居村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
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对标高质量、提倡多样化、立足可持续、彰显开放性,沪滇携手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106个。
家乡越来越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归乡村,在家门口开创幸福生活。走进西双版纳州城子村,沪滇路、振兴路的两侧,蓝色尖顶傣族特色民居一字排开。家家瓜果飘香,户户鲜花满园。正在昆明学院读大学的依香腊,能歌善舞。她时常会参加当地旅游宣传片的拍摄,还曾获得镇“香发公主”冠军称号,“毕业后,我打算回到家乡发展,因为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希望有机会多做一些宣传家乡的工作”。
队伍建设,用心用情
共谱协作新章
沪滇协作更高水平的开放协同,离不开两地优秀干部人才的支撑。
上海援滇创新“援滇人才”融合“省管县用人才”“大组团”链接“小组团”模式,建立省、州、县三级管理体系,上海186所学校结对帮扶云南183所学校,126家医院结对帮扶云南127家医院(其中对27个重点帮扶县实现医疗和教育“组团式”人才帮扶全覆盖),将上海40名校长、316名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和教师与省内948名教师“打包”到校,上海12名院长、485名医生与省内1000名医生“组团”支院,形成帮扶合力,充分应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开展结对帮扶、跟岗研修、远程教研、远程会诊、研修培训,帮助当地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着力补齐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短板。
第一个标准化校本教研制度、第一个教师州级课赛一等奖、第一个省级立项课题……迪庆州藏文中学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教育“组团式”帮扶团队以重点学科建设为试点,通过上海教师旁听教研活动,督促各学科逐渐形成有规律的教研活动;通过校外名师参与教研活动,把脉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案,搭建多样化的教研平台;通过开设各类讲座,将教研成果从藏文中学辐射到全州……
跨越山海育桃李,情暖云岭有“医”靠。
文山州广南县人民医院将人才赋“新”作为“组团式”帮扶的关键抓手。上海团队充分利用后方优质资源,采取“送出去学+回笼锻造”模式,选派中层干部、业务骨干到上海接受短期、中长期跟岗培训;建立临床医技科室科研网格体系,树立科研思维,结合临床实例开展科研能力提升等培训;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实现临床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双提升”。
沪滇两地通过采取互派干部挂职、人才培训交流、互访考察学习等方式,为加深两地间的交流合作架起了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去年,云南向上海选派334名挂职干部、1262名专技人才,接收上海243名挂职干部、866名专技人才,举办培训班796期,培训59877人次。
上海市援滇干部联络组强调“清正廉洁”的纪律规范、构建“上下协同”的制度体系、优化“严管厚爱”的激励机制,持续打造“善合作、敢攻坚、出精品”的援滇队伍。
上海干部人才的工作也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充分认可。在救灾一线,有群众看到援滇医生趟泥水,踩树桩,爬坡绕道背负急救物资前行,感慨而发:“满脑子都是救人啊!”在项目现场,当地村干部对上海援滇干部交口称赞:“上海亲人不仅带来了资源,也带来了乡村建设和治理的先进理念。”
援滇的日子里,许多干部曾经是对口帮扶工作的“小白、门外汉”。但他们沉下了心、融了进去,逐步成长为了“项目专家、产业高手”,上山下乡无处不去,考察带货啥事都干。未来,他们将继续用心用情,服务好云南第二故乡,深入基层、走村入户,与各族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不断深化和拓展沪滇情谊,在经受最深刻的党性教育、最直接的国情教育、最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中进一步锤炼党性、磨砺意志、砥砺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