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军赛民族乡岔路村的水果玉米种植基地是一个繁忙的地方,村民们在合作社技术员的指导下忙着松土、除草。这里地处低纬度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21.6°C,农作物可一年三熟。水果玉米是这里的代表作物。为了解决村集体和农户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的问题,当地采取了“村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2+1”助民增收策略,扩大特色产业种植规模。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系统的社会化服务,村党组织带领农户向“抱团发展”蜕变,农户通过培训掌握精细化种植管理技术提高水果玉米产量和品质。这种优势互补、分工协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联结,实现了真正的互利共赢。
南国春早,风和日丽。眼下,走进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军赛民族乡岔路村的水果玉米种植基地,可看到众多村民在忙碌着,在合作社技术员的指导下他们忙着松土、除草,田间地头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大家忙得乐不思蜀,在天然温室滋养下,一幅幅水果玉米“丰”景图正在徐徐展开。
水果玉米种植基地连片玉米
军赛民族乡地处低纬度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其特点是干湿两季分明,雨量充沛,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21.6℃,农作物可一年三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这里成为粮食作物种植的“宝地”,水果玉米就是其中的代表。
如何让村集体和农户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怎样才能既保证水果玉米种植管理,又保证水果玉米销售有出路?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为了找到答案,2023年以来,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军赛民族乡准确把握粮食安全工作的实践要求,立足军赛民族乡实际充分发挥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推广“村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采取“2+1”助民增收策略,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把高效、特色作物种植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攻方向,不断扩大特色产业种植规模。
即:“2”为两套方案,第一套方案为针对生产条件极为困难的群众,采取村民土地入股,村民负责种、管、收,合作社无偿提供生产物资供给,所得纯收益村民占90%,合作社占10%,收益分成后合作社将从公司收益中拿出10%作为奖励回馈给合作村民;第二套方案为针对劳动力充足的群众,采取村民负责种、管、收等所有生产流程,合作社有偿提供生产物资,所得收益归村民所有。“1”为建立产品销售采取合同制保底销售机制。
技术人员进行玉米管护指导
在“2+1”模式框架下,合作社为农户发展水果玉米产业提供系统的社会化服务;村党组织带领农户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蜕变;农户通过培训掌握精细化种植管理技术提高水果玉米产量和品质,三者各有分工,协作无间,并共同面对市场,分享水果玉米产业发展收益。
“我们采取‘种植订单化,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对外销售’的‘一化三统一’种管经营模式。”合作社理事长姜晓明表示,合作社的水果玉米主要采取订单销售,销往玉溪通海县,水果玉米的价格和销路都有保障。
这种优势互补、分工协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联结,既缓解了合作社租地、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采摘等生产成本的投入压力,又帮助农户解决了“种植端”“营销端”的难题,实现了真正的互利共赢。
这片玉米地是红岩自然村杨会兰种植的,近期,她正和技术指导员一起做后期管护。杨会兰告诉记者:“我种了3亩左右的水果玉米,这季估计每亩毛收入能在7500元。过个一二十天就能卖了,卖完我们又接着种植一点也不耽误。”
即将成熟的水果玉米
云南网通讯员 段字香 罗鸿迪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