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充分利用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推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与特色产业、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相融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的茶光互补项目,结合茶树喜阴、喜湿和喜漫射光的特性,创新采用大间距、高支架、组件单排布置光伏板,探索“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农光互补”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昆明市东川区的光伏发电+集水灌溉+生态修复微型示范电站,成功将光伏发电与石漠化区域生态修复有机结合,为云南干热河谷和石漠化生态脆弱区的能源生态融合发展探索出新路。开远剑角峰风电场彩绘“大风车”成为热门网红打卡点,带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华能澜沧江公司在云县、凤庆县集约利用1万亩土地,与当地共同开发“农光互补”项目,带动近500人就业。

开远剑角峰风电场彩绘风车

  春回大地,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西北面的山坡上,绿油油的茶园层层叠翠,茶农们趁着大好春光,穿行在茶垄间采摘春茶。茶园上方,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将源源不断的太阳能转化为绿色电能。“我家在南屏西光伏项目上有8亩茶叶,今年天气回暖快,春茶发芽早,茶叶的行情也比较好,加上光伏租地收入,今年应该又能有个不错的收成。”前来采茶的村民高兴地说。

  这是普洱市首批并网的“茶光互补”项目,由中国能建中电工程投资、中国能建云南院参股投资并总承包建设,装机容量60兆瓦,每年可生产绿电超过1亿千瓦时。项目根据茶园地形,结合茶树喜阴、喜湿和喜漫射光的特性,创新采用大间距、高支架、组件单排布置光伏板,探索“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农光互补”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云南省太阳能、风能等资源丰富,发展光伏、风电潜力巨大。我省绿色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推进集中式复合新能源项目,打造一批“新能源+生态修复”“新能源+乡村振兴”以及农光、林光互补试点示范。当前,全省各地正因地制宜加快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将新能源与特色产业、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相融合,推动更多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

  光伏板既能发电还能阻风固沙、遮阴增湿,光伏组件收集雨水并储存在水池中,旱季时还能为农作物“解渴”……在昆明市东川区近30亩的石漠化土地上,全国首个“光伏发电+集水灌溉+生态修复”微型示范电站运转有序。根据该区域太阳辐射强、地面温度高、水分蒸发快、土壤保水肥能力差等特点,国家电投云南国际针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成功将光伏发电与石漠化区域生态修复有机结合,打造了集光伏发电、集水水窖、智能蓄灌、生态涵养修复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工程,为云南干热河谷和石漠化生态脆弱区的能源生态融合发展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推介。

  连绵青山间,开远剑角峰风电场彩绘“大风车”迎风旋转,生产绿色电能的同时也招来了旅游商机。

  风电场位于民族聚居区,屹立在山顶的彩绘风机象征苗族的“花杆”和彝族的“火把”,与四周的樱花谷等构成了一条亮丽的旅游风景线,成为当地热门的网红打卡点。场内道路连通40多个村寨,让出行从人背马驮变为通达八方,带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发展乡村旅游。

  在临沧市云县石门坎、阿柱田光伏电站项目基地,一排排光伏板下方,滇黄精、白及等中药材长势喜人。华能澜沧江公司在云县、凤庆县集约利用1万亩土地,与当地共同开发“农光互补”项目,带动近500人就业,先期试点的100多亩土地实现年创收约200万元。

  云报全媒体记者 段晓瑞